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

要活就要動~運動

要活就要動~運動

 
  現代人的平均壽命逐年延長,大致與「生活條件提升」、「環境衛生變好」、「醫療科技進步」等因素相關。上述原因都沒錯,但如果能加上「保健觀念正確且充分」、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」,才是最理想的標準答案,否則只依據前面3項,現代人充其量只能算「死得慢」,並非「活得久」。
  在「保健觀念正確且充分」和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」之間,共同的交集是「運動」。想要活得久、活得好,擁有健康的人生,「運動」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。

★有效運動,要「流汗」
  有些人的保健觀念只對了一半,懂得忌口,吃得很健康,少油、少鹽、少糖、高纖維,但是每天都坐在沙發盯著電視,要不就是在電腦前直視螢幕,一動也不動,照樣躲不過慢性病的侵擾。
  記住,「要活就要動」,而且要「持續的運動」。如果您的運動方式是「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」,效果就比不上「天天出海捕魚」者。
  到底要「運動多久」、「運動量多少」或「怎麼動」,才能達到強身保健的效果?這是許多人心中共同的疑惑。過去衛生署曾提倡「運動333」,以「每週至少運動3次,每次超過30分鐘,心跳達每分鐘130下」,做為有效運動的基本標準。但是一套標準能適用所有人嗎?50歲的家庭主婦和15歲的小學生,他們所需要的運動量會相同嗎?患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人,能接受的運動強度,也一定和沒有這些病症的人不同。「運動333」可做為參考值,但並非唯一的標準答案。
  若以強身健體、自療自癒為出發點,每週3次的運動量並不夠。理想的狀態是「天天都運動」,且所有人一體適用。至於運動的時間與強度,則因人而異,但無論選擇哪種運動方式,有個最簡單的判斷標準要記住:讓自己做到流汗
  以「有沒有流汗」,來判斷運動強度夠不夠,是一種最個人化的標準。人體除了大小便外,還仰賴口腔與皮膚進行排毒代謝,因運動而流汗,就是身體的代謝機制已經啟動,並透過皮膚來表現。往後運動時,不用痴痴地看手錶,計算時間過了多久,或每分鐘的心跳數,只要伸手摸摸額頭就知道,是否已達到運動效果。

★日行萬步
  對不常運動的人來說,突然之間要養成運動習慣,是件很困難的事,不僅不容易找到喜歡或適合的運動項目,也無法長久堅持。但為了健康,每天我們都需要動,該怎麼辦?建議大家不妨從日常生活中尋求變化。
  撇開特殊狀況不談,按照常理,每個人每天都必須走路,從公車站走到公司、從家裡走到便利商店、從臥房走到客廳等,雖然距離長短不一,但是必定會發生。如過能增加行走的距離與速速,「走路」就可以是一種很棒的運動。
  撘乘大眾運輸工具的人,可以試著提前一站或兩站下車,剩餘的距離用雙腳來拉近。上樓梯儘可能捨棄電梯,選擇步行。平時外出購物時,也不一定開車或騎車,或者可選擇將車停遠一點,多走幾步路來換得汗水與健康,實在非常划算,同時又簡單易做。
  運動家紀政小姐大力提倡,「每日一萬步,健康有保固;機能要維護,最少五千步」,我們同樣也以「日行萬步」為目標。
  以前的人全靠雙手雙腳活動,現代人則全依賴科技代勞,嚴重缺乏活動量。這一萬步剛好可補足現代人最缺乏的「基本活動量」,每天一萬步,可減少「現代文明病」的發生。

★如何走得健康
  走路時步伐要邁開,閒散的逛街方式不算!同時雙手盡量往上擺動,會感覺血液往指尖流動,這種健走方式能讓身體暖和,甚至微微流汗。從現在起,請好好運用雙腿,只要是走得到的地方,就請邁開大步,『靠自己走向健康』


~以上資料摘自《人體三通》吳世楠◎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

每日好康